調查:逾3成青少年情緒健康差 識別4大青少年抑鬱警號 速治抑鬱新方向
- Shining Family
- 7月1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鄧萬豪醫生
精神科專科
轉載自《ToPick》

「我覺得自己好差,點樣都追不上別人!」這是很多香港青少年內心的吶喊。精神科專科鄧萬豪醫生指出,學業壓力、社交媒體、家庭環境等多重因素交織,讓青少年心靈不堪重負。我們如何及早識別並提供適切支持,幫助他們走出陰霾?鄧醫生將為大家深入探討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、症狀、藥物治療及新型噴鼻式抑鬱治療方案,以及家長、學校和青少年自身可以採取的應對措施。
根據匡喬心迎情緒健康中心早前針對716名應屆DSE考生的問卷調查,結果揭示超過3成的考生自評過去一個月的心理和情緒健康為「差」或「非常差」。調查顯示,學業壓力是主要元兇,75.7%的受訪者表示壓力來自對學業的自我期望;其次是社交和人際關係(45.5%)、家人的期望(40.9%),以及課外活動事務(24.7%),可見青少年抑鬱症正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公共健康議題。

青少年抑鬱症6大成因 多重壓力下的心靈風暴
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和生理快速發展的階段,同時也是壓力的高峰期。鄧醫生表示,青少年抑鬱症的成因涉及個人、家庭和社會多個層面:
1. 學業壓力︰香港的教育環境競爭激烈,DSE考試的壓力讓很多青少年喘不過氣。調查顯示,75.7%的考生感受到來自學業的巨大壓力,擔心成績不佳會影響未來升學或事業前景。這種長期的高壓狀態可能導致自責、焦慮,甚至抑鬱。
2. 社交媒體的雙面刃︰社交媒體為青少年提供了聯繫世界的窗口,但也帶來了比較文化和「錯失恐懼症」(FOMO)。青少年可能因看到同齡人展示的「完美生活」而感到自卑,甚或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,嚴重影響自我價值感。
3. 家庭環境的影響︰不和諧的家庭關係、父母離異或過度嚴厲的教養方式,可能讓青少年感到被忽視或缺乏支持。調查中,40.9%的考生表示家人的期望是主要壓力來源之一,這種壓力可能加劇他們的心理負擔。
4. 人際關係︰青少年正處於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階段,同儕排擠、失戀或欺凌可能導致孤獨感和無助感。
5. 生理因素:遺傳易感性或腦部化學物質失衡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。
6. 社會環境的不確定性︰疫情、經濟壓力及未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青少年的心理負擔,讓他們感到前途迷茫。
識別「非典型」警號 青少年抑鬱症的4大特徵
與成人不同,青少年抑鬱症的症狀往往被誤解為青春期的「叛逆」或「壞行為」。鄧醫生提醒,家長和老師需特別留意以下症狀:
• 情緒變化:青少年可能表現出易怒、暴躁,而非典型的悲傷情緒。他們可能突然對原本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,或經常發脾氣。
• 行為改變:學業成績下降、逃學、沈迷網絡、社交退縮,或出現自殘行為,都是重要的警訊。
• 生理症狀:無故頭痛、胃痛、失眠或嗜睡、食慾改變等,這些症狀可能被誤認為單純的健康問題。
• 認知困難: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下降,或表現出絕望、自卑等負面思維,甚至提及死亡或自殺念頭。
鄧醫生強調,青少年抑鬱症的症狀與成人不同,更容易被忽視。例如,他們可能通過易怒或行為問題表達內心的痛苦,而非直接訴說情緒困擾。因此,家長和學校需要敏銳觀察這些「非典型」信號。
個性化治療方案 從心理療法到新式藥物
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需要個性化方案,通常結合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。鄧醫生介紹了以下主要方法:
1. 心理治療:第一道防線
• 認知行為療法(CBT):幫助青少年識別負面思維模式,學習應對壓力的技巧。CBT已被證實對青少年抑鬱症尤為有效。
• 人際關係療法(IPT):專注於改善人際關係,幫助青少年處理社交衝突。
• 家庭治療:增強家庭支持系統,改善親子溝通。
2. 藥物治療︰
對於症狀嚴重或有自殺風險的青少年,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。
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 抑鬱治療新方案
除傳統口服抑鬱藥物外,近年本港亦引入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,目前獲批用於18歲以上人士,與傳統口服藥物相比,起效時間及作用機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:
• 起效較迅速:一般傳統抗抑鬱藥需數周生效,而噴鼻式藥物最快可在24小時內改善情緒,對於急需穩定情緒(例如有自殺風險或嚴重症狀)的患者至關重要。
• 作用機制:有別於針對單胺系統的傳統抑鬱藥物,新型噴鼻式抗抑鬱藥針對谷氨酸系統,能改善並增強腦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表現,有助恢復涉及獎勵學習的大腦區域内的多巴胺神經傳遞,以改善抑鬱症狀。
一般建議與口服抗抑鬱藥合用,兩者針對抑鬱症不同的病理成因,以獲更好的治療效果。而在可能副作用方面,包括短暫解離感、頭暈、嗜睡、血壓升高等,而由於青少年大腦仍在發育,醫生在使用時會格外謹慎,並需在醫療中心內嚴格監測。
此外,鄧醫生表示還有一些非藥物療法,如運動、正念練習、藝術治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(如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)等,也能有效緩解症狀,並增強青少年的心理韌性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