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焦慮症 強迫症 難自控?

  • 作家相片: Shining Family
    Shining Family
  • 10月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黃穎勤醫生

精神科專科


轉載自 《AM730


我係咪有焦慮症/強迫症?一句話教你分清楚:係壓力定係病!網上自測準唔準?點解強迫症要食重藥?精神科專科黃穎勤醫生解答焦慮症3大迷思

不斷地洗手害怕受細菌感染、出門不停地檢查門窗是否關緊、持續抱持負面思考擔心未來等,到底是壓力下的正常反應,還是患上焦慮症或強迫症的訊號?精神科專科醫生黃穎勤指出,「對於是否確診患上焦慮症或強迫症,須視乎症狀是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,例如出現失眠、沒胃口、長期頭痛等身體警號,甚至無法正常出門上班,就可能須及時求醫。」


一關鍵分清是否正常

黃穎勤表示,「在診斷時,通常會問病人何時開始感到焦慮,若患者本身是一個焦慮性的人格,可能並不算病。」然而,當如果情況是由特別事件觸發,例如疫情等突發事件引起的焦慮,而這些症狀開始影響日常生活,就需要求醫檢查。

她舉例指,「若患者經常檢查某件事,並因此無法上班或遲到,那麼治療是必要的。」這種不斷檢查的行為,雖然病人有時知道不合理,但依然無法停止,這正是強迫症的特徵。


黃穎勤指強迫症屬焦慮症的一部分,兩者情緒反應有相似之處。
黃穎勤指強迫症屬焦慮症的一部分,兩者情緒反應有相似之處。

兩症有何分別?

黃穎勤指,焦慮症在醫學上被稱為廣泛焦慮症,主要表現為長期的緊張感,擔心很多事,如健康、工作、家庭等。強迫症屬於焦慮症的一部分,兩者情緒反應有相似之處,但強迫症核心是進行不受控制的重複性想法和行為以緩解焦慮。

焦慮症患者可能擔心未來,而強迫症患者則專注於自己的行為和手法。黃穎勤表示,「儘管兩者均存在焦慮的症狀,診斷時會視乎哪些症狀更明顯以進行判斷。焦慮症的擔心更為廣泛,可能今天擔心工作,明天擔心健康,較少會有重複的症狀。強迫症擔憂通常緊密圍繞一個或幾個特定主題,如污染、疾病、對稱等,並由此引發重複的檢查或清潔等行為。」

焦慮症惡化?

如果一位曾被診斷為焦慮症的患者,後期開始出現強迫症行為,這並不一定是惡化的象徵。黃穎勤指出,「很可能是對特定壓力事件(如疫情)的反應。當壓力源過去,症狀有可能自然緩解。重要的是探尋症狀背後的成因,而非簡單地貼上『惡化』的標籤。」


治療差異

焦慮症和強迫症的非藥物治療都有相似之處,在藥物治療上,兩者都可使用血清素類藥物,有效控制患者重複的想法和行為。黃穎勤指,「對於急性、嚴重的焦慮,醫生可能會短期處方鎮靜劑以快速緩解症狀,但這並非長期方案。」不過,大量醫學研究發現,強迫症需要更高劑量的血清素才能有效控制。同時,現在也有其他輔助藥物(如情緒穩定劑)可以幫助同時存在的抑鬱症狀。

家庭支持最重要!

黃穎勤強調,藥物之外,最關鍵的是家人的理解與支持。「診斷後會與患者家人溝通,告訴他們如何理解患者的症狀,並提供相應的支持。」例如,若病人因焦慮無法上學,家人可以陪伴他們,幫助他們放鬆。社區和學校師長的理解與配合,對於患者的康復之路至關重要。



留言


聯絡我們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