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知多一點點

自閉症譜系
自閉症譜系是一種發展障礙,也指廣泛及連續性的發展遲緩。兒童在社交溝通、語言及行為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難,這些困難可能影響兒童的發展語言、遊戲和社交技能等等。
您認識或了解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症狀嗎?
一般自閉症譜系障礙症狀會於1-2歲之間開始浮現:
徵狀較嚴重者有機會在1歲前已被發現,而徵狀較輕微的則有機會在2歲之後才被發現。此外,出現較嚴重行為問題的階段分別是: 幼兒期(大約3-5歲)及青春期(約14-17歲)。
家長大多會發現孩子於成長過程中與一般兒童有所不同,而每位患者的行為表現各不相同。
您的孩子有以下問題嗎?
-
社交互動能力困難:
-
對外界的事物不感興趣,或過份熱情;
-
較難與人建立關係,喜歡獨自玩耍,不太察覺其他人的存在;
-
缺乏情感交流,較難主動與人交往或分享。
-
-
語言/非語言溝通困難:
-
缺乏相應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觸,給人沒有禮貌的感覺;
-
異常的說話內容、語調及語速等;
-
未能理解別人的身體語言或語調所傳達的意思;
-
詞彙貧乏,如將「你」、「我」等代名詞混淆使用,影響他們結交朋友。
-
-
發展人際關係困難:
-
與朋輩相處欠缺技巧,難以建立友誼;
-
較難控制自己的行為,如面對師長不懂忌諱;
-
-
重覆行為:
-
通常出現於學前或學齡期,喜歡排列物品、開關櫃門;
-
拍動雙手、擺動身體、搖晃頭部或在室內繞圈;
-
重覆性詢問同一個問題等。
-
-
固執不變:
-
在日常生活中,堅持某些行事方式或程序,拒絕改變習慣和常規;
-
處事欠彈性。
-
-
狹隘興趣:
-
他們的玩意比較單一、欠缺變化;
-
極度沉迷於某些物件;
-
有些喜歡背誦巴士路線、地鐵名、地圖等資料。
-
-
感官反應異常:
-
對日常的感官刺激,如某種聲音、味道、質感等有著過份追求或抗拒的現象。
-

假如懷疑孩子患上自閉症譜系障礙,應該怎樣做?
如家長發現孩子有上述特徵,可約見本中心之精神科專科醫生作諮詢及進一步評估。評估內容包括:
-
由精神科專科醫生評估
-
評估前與家長面談
-
臨床觀察學童的言語、社交互動、 溝通、行為等表現
-
評估後與家長講解評估結果、提供治療建議

專注力不足 / 過度活躍症 (AD/HD)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/HD - Attention Deficit/Hyperactivity Disorder)是腦部活動異常的疾病,影響區域包括大腦前額頁區、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等,從而影響兒童的記憶、專注力、行為及情緒控制、安排及組織能力等。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的成因:
其確實病因仍在研究當中,不過證實與遺傳有關。
患上AD/HD的兒童往往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上遇到很多不同困難 (如家人的協助、學校的調適及社會接納等),以致在情緒、社交、個人形象和自尊心方面都容易出現問題。
您的孩子有以下問題嗎?
AD/HD一般可分為三大症狀:
-
活動量過高 :
-
經常胡亂攀爬或走動
-
喜歡插嘴人或搶答問題
-
經常騷擾別人
-
-
自制能力弱、容易衝動
-
難以安靜
-
缺乏耐性
-
在玩耍或說話時往往難以自我抑制
-
行為衝動
-
容易出現情緒問題:容易發脾氣/過大的情緒反應
-
難以遵守規則:作出具侵犯性/反叛或危險行為
-
難以跟從指示
-
-
專注力失調
-
難以留心聆聽
-
專注力弱:難以維持專注力
-
容易分心
-
做事缺乏條理
-
善忘:經常欠帶/遺失物件
-
治療方法: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/HD) 的治療方法因年齡而異,國際間認可最有效方法乃結合藥物及行為治療。
藥物治療有助改善兒童專注力,減低過度活躍及衝動等情況,而配合適當的行為治療,可改善兒童的反叛及學習情況。
假如懷疑孩子患上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 ,應該怎樣做?
如家長懷疑孩子有專注力不足及/或過度活躍問題,可約見本中心之精神科專科醫生作諮詢及進一步評估。評估內容包括:
-
由精神科醫生為兒童進行面談、臨床觀察及使用專業評估工具進行評估
-
評估前與家長面談
-
評估後與家長講解評估結果,按孩子的特定情況,提供有效的輔導方案,同時輔導家長管教孩子和妥善處理當中的壓力
小貼士-家長應留意:
-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/HD)是一種腦部活動異常的疾病
-
一般來說,結合藥物及行為治療是最佳的治療方法

兒童與青少年焦慮症
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正常情緒反應,每個人也會感到焦慮。
於兒童而言,焦慮是成長的一部分,而不同的成長階段則有不同的焦慮問題:
-
嬰兒:對陌生人或嘈吵環境感到害怕
-
學前兒童:對行雷閃電、動物、昆蟲、黑暗或與照顧者分離感到害怕
-
學齡兒童:可能對考試、學業或朋輩關係感到憂慮
一般情況下,焦慮問題會隨著年齡而消失,但若發現兒童過度焦慮,或與其成長階段不符,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、學業或社交,就可能患上焦慮症。
焦慮症是常見的兒童情緒及行為問題,參考衛生署資料,普遍率為8-10%,而女孩比男孩較大機會有焦慮問題。
您知道恰當的焦慮與焦慮症的分別嗎?
-
恰當的焦慮:
-
保障人身安全
-
成為生活、學習的動機
-
當危機消失,焦慮的感覺亦會下降
-
-
焦慮症:
-
焦慮問題持續出現
-
過分的焦慮影響情緒及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,包括學習、社交、溝通等
-

焦慮鐵三角
焦慮症的成因
焦慮症的確實成因仍在研究中,但普遍認為由多個因素組成,包括遺傳、生理、心理及環境因素等。
您的孩子有以下問題嗎?
-
社交焦慮:
-
持續地害怕與陌生人接觸、出席社交環境
-
害怕別人評價或成為焦點 (例如:台上表演、課堂上回答問題等)
-
-
分離焦慮:
-
過份害怕與父母或照顧者分開
-
更可能因擔心失去父母 (例如:害怕父母發生意外),而經常致電父母以求安心
-
-
特定性恐懼症:
-
持續性害怕某些事物、情境;
事物:動物、自然環境、血、打針、受傷
情境:電梯、黑暗的環境等
-
-
選擇性緘默症:
-
持續地於某些社交環境抗拒說話,但於覺得安全或自在的環境下則能自然溝通
-
-
廣泛性焦慮症:
-
對許多事情都過份擔心、害怕,並且難以控制焦慮想法
-
治療方法:
治療焦慮症需因應其情況及需要,作出調整治療的方法,一般包括心理治療、藥物治療或兩者合併治療。
假如懷疑孩子患上焦慮症,應該怎樣做?
如家長懷疑孩子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,並影響日常生活、學業或社交活動,可約見本中心的專業團隊諮詢及作進一步評估。評估內容包括:
-
由精神科專科醫生評估
-
評估前與家長面談
-
臨床觀察學童的言語、社交互動、 溝通、行為等表現
-
評估後與家長講解評估結果、提供治療建議
小貼士-家長可以怎樣預防孩子患上焦慮症?
-
接受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,並適當地安撫他/她的情緒
-
保持耐性,對孩子的抗逆能力要有信心,鼓勵他們慢慢勇敢面對害怕的事物或情境
-
當孩子嘗試面對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時,無論成功與否,家長也要認同他們的努力,表示欣賞
-
先關注他們的情緒需要,不要只着眼於把孩子帶離恐懼現場,或替其完成任務
-
家長要盡力鼓勵所有照顧者,對孩子的保持一致、正面的態度,回應他們的擔心、恐懼
-
為孩子訂立健康均衡的生活模式,每天有充足、優質的休息;每星期有定時鬆弛身心的活動或運動

讀寫障礙
讀寫障礙是香港常見的特殊學習障礙,約有9-12%學童分別患有輕微至嚴重的讀寫障礙。
讀寫障礙的成因
讀寫障礙的成因與腦部結構先天異常和遺傳有關,導致兒童學習文字結構、讀音或認字上出現困難。
您的孩子有以下問題嗎?
學前階段:
-
需要花較長時間學習閱讀字母、數字或簡單字詞
-
咬字發音問題
初小階段:
-
閱讀文字欠暢順
-
時常錯讀或忘記讀音
-
容易混淆文字、讀音或意思相近的字詞
-
筆劃左右方向倒轉書寫,混淆部件相似的字,例如b和d、「土」和「士」、「目」和「日」
-
常常寫錯別字,例如把「太陽」寫成「犬陽」,把「眼睛」寫成「眼晴」
高小階段:
-
理解能力較差,閱讀速度較慢
-
經常看漏詞語,或把詞語誤讀為其他相近的詞語
-
能認讀文字,但未能完全理解文章內容
-
寫作困難
治療方法:
讀寫障礙的兒童,於文字學習上出現的困難往往影響學業成績、學習進度及學習動機,構成自信心及自我形象低落,甚至引發其他情緒問題。
現時並沒有藥物可治療讀寫障礙,但及早辨識,從而使用合適的輔導教育方法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。

感覺統合失調
感覺統合(簡稱感統)是指身體接收訊息、分析及整理,繼而作出反應的過程。當身體接收到不同的感覺刺激 (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、味覺、前庭覺及本體覺),感覺刺激會傳送往大腦作統合及分析,再經中樞神經系統讓兒童於日常生活中作出合適的反應。
感覺統合失調是指腦神經系統未能有效地接收、分析及整理環境中感覺訊息,以致未能對周遭環境作出合適的反應,影響兒童日常生活的自理、遊戲、學習、社交及情緒等表現,當中包括:
-
專注力
-
情緒控制
-
身體協調能力
-
動作計劃能力
-
社交能力
-
組織能力
您的孩子有以下問題嗎?
逃避刺激型 (Avoiding):
-
不喜歡跑跳
-
不喜歡肢體碰觸
-
怕一些食物的味道,如菜、肉
-
怕嘈吵,如雷聲、打樁、人多
-
怕某種質感的衣服,如羊毛
-
對感覺刺激過於敏感
-
不容易學會綁鞋帶、穿衣、使用餐具
尋求刺激型 (Seeking):
-
很難平靜下來,經常無目的性地走動
-
喜歡站在原地跳躍
-
喜歡危險性活動,如爬到高處跳下來
-
喜歡碰觸別人,但有時會過份用力,被誤以為是攻擊行為
-
喜歡聞東西(嗅覺)
-
喜歡自轉(前庭覺)
-
喜歡擺放東西入口 (味道:膠)
-
力量控制不精準:如拿東西時抓不準
-
平衡感較差:如走路難以平衡
總括以上症狀,感覺統合失調主要分為4類,包括:
-
感覺調節障礙:
接受感覺訊息時出現偏差,導致反應過敏、過弱或尋求刺激; -
感覺分析障礙:
導致動作緩慢,未能掌握手部操作和力度; -
前庭及雙側協調障礙:
導致平衡力差、雙手及雙腳動作不協調; -
動作協調障礙:
導致動作笨拙、學習新動作或遊戲時出現困難
假如懷疑孩子患上感覺統合失調 ,應該怎樣做?
若家長觀察到孩子在感覺反應上有異,應盡快接受職業治療師的專業評估及協助。
-
職業治療師會評估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情況
-
按個別孩子的感覺需要,利用治療室不同感統器材,給予孩子適當的感覺經驗和挑戰
-
透過相關訓練提升孩子感覺調節功能,改善姿勢控制能力、手眼協調、動作計劃及組織能力等。

語言發展遲緩
語言發展遲緩是指兒童語言能力較同齡兒童弱,而此障礙並非由疾病、智力障礙、大腦神經損傷、弱聽、情緒或環境因素等問題所引致。
兒童學習語言會受以下的因素影響:
∙ 與生俱來的語言能力
∙ 聽力
∙ 專注力
∙ 智力
∙ 口部肌肉活動能力
除上述因素外,若兒童缺乏合適的語言學習環境,都是引致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常見原因,如:
-
被過份照顧而減少學習溝通的機會
-
欠缺模仿說話的對象
-
對兒童說話時混雜多種語言
測試一下,您的孩子達到標準嗎?
若兒童在指定年齡仍未能達至以下表現,則可能被界定為「語言發展遲緩」。
一歲至歲半:
-
可以說出常用詞彙,例如:媽媽
兩歲:
-
能將詞彙組合,例如:坐車、食餅
兩歲半:
-
可以說出更豐富的詞彙和完整句子,例如:我食餅
-
開始會發問
三歲:
-
能說出自己的名字、年齡
-
能簡單說出日常發生的事情
四歲:
-
明白簡單的故事
-
能較詳細複述已發生的事情
-
愛不停發問,如 「為甚麼?」
五歲:
-
開始明白笑話和懂得猜謎語
-
會問一些較抽象的問題
假如懷疑孩子語言發展遲緩 ,應該怎樣做?
如懷疑孩子語言發展遲緩,可約見本中心的言語治療師作咨詢及進一步評估,以安排相關訓練。
-
由言語治療師進行評估
-
評估前與家長面談
-
評估後與家長講解評估結果、提供治療建議,幫助家長明白兒童的語言發展階段及促進兒童溝通技巧的方法
-
完成評估後,言語治療師會建議家長合適兒童的訓練方向及模式,並定期檢討及跟進
小貼士-家長應留意:
-
孩子的體能、智力和聽力發展是否正常
-
留意情緒狀況,如出現過份依賴、畏縮或性急的行為,都可能會阻礙他們學習與人溝通
-
若兒童未能明白說話的內容,家長可多講多說,並輔以手勢解釋
-
兒童未能模仿說話前,家長可暫時接納他們用手勢表達自己
-
透過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和遊戲,誘發他們與人溝通的動機
-
多向兒童描述日常生活的情況
-
避免過度照顧,給兒童機會表達所需,並耐心聆聽他們的說話
-
考慮提早入學,讓兒童在豐富的語言環境裡學習與人溝通
-
與兒童說話避免多種語言夾雜